但是清偿危机不同,是因为企业手里的资产已经变得一文不值,已经资不抵债了,由此所发生大规模债务违约,不是提供流动性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再多的QE也化解不了当前面临的危机。
在泡沫经济的不断演进中,主权债务和国家破产成为新世纪最为抢眼的经济学热词。泡沫经济的全球化使上述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美国政府债券因此将处于不可持续的危险境地,新一轮的超级泡沫由此可能出现、积聚。果真如此,则美国早已经资不抵债、破产清算了。此后,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形势的发展形成了一轮迄今仍在发酵的欧债危机。由于经济长期不景气,英国试图降低利率,以刺激出口,提振本国经济。更深层次看,在资本主义政治现实中,连美联储和白宫都可能为国际资本家所操控,则市场更可能被恶意扭曲。
三、政府与泡沫经济膨胀——破裂的循环是泡沫经济演进的基本模型。美国就出现过并购泡沫。2021 年a:《先秦哲学与儒家文化》,华文出版社。
三是对伦理道德采取怀疑的思路,认为不存在普遍的伦理规则或原理,因为道德总是具体的,产生于特殊的境况下。道吾曰:‘善哉!可见孔门对知的两面性是颇为警惕的。因为真正绝对的只有天道。儒家对天命的敬畏即体现了这一点。
与天人合一的实在论相应,从本体论视野思考道德的来源与人性的应然,乃是理学的中心议题,故而理学体现出更强的道德化意味。(see Saner, S.27-30)第一种类型与老庄道家接近,而其他三种类型在理学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思想因素
(《二程集》,第14页)天地中何物不有?天地岂尝有心拣别善恶,一切涵容覆载,但处之有道尔。《二程集》,1981年,中华书局。二程和朱熹均对张载多有批评,认为张载所言气是形而下。具体来说,第一点确立了太虚或天在根本上的实在性,而不是在天之上另立一个道,因为道就是气化之道。
注释【1】戴震的批评固然有其道理,但从理学本身的角度看,强调人修身成德、学以至圣本就主要针对士大夫阶层而言,并非普泛而论。理学认为世界是实在的,人类的德性及其所遵循的伦理法则也是实在的,但这二者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否则天人合一就滑落为了天人相等。而天与人无关的思想则否定了人类现实生活有其形而上的根源,无法解释人性善和伦常价值的实在性问题,即张载批评的形性天人不相待(《张载集》,第8页)。(参见《张载集》,第188—189页)二程谓:天下善恶皆天理。
著有《晚明孝经学研究》《孝经学发展史》等。道德、善恶、是非、美丑是人道中的价值范畴,而非天道。
Saner, H., 2005,Formen der negative Ethik:Eine Replik, in H. Ottmann(ed.),Negative Ethik, Berlin:Parerga. 刘增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参见李存山,2021年a, 第200—211页)需要指出的是,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在解释《易传》时说:形而上犹云形之所由生为形之本的,形而下即有定性的……阴阳之对立迭运所以生成具体的物者,则是道。
胡适,1986年:《中国古代哲学史》,台湾商务印书馆。这就构成了知的边界,无怪乎理学家会本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论语·公冶长》),进一步发挥出性不容说(黎靖德编,第1233页)、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二程集》,第10页)的思想。善和不善的结果就在于人对自己用心的反省。……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黎靖德编,第3页)。道吾曰:‘善哉!可见孔门对知的两面性是颇为警惕的。对生生之大德的推崇正意味着超越单纯道德化视角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
李存山也曾从儒家知论的角度探究中国哲学的特质:中国传统哲学可以称为‘天人之学,亦即对‘天道‘人道以及对知天、知人之‘知的认识。理学在这方面的讨论更是无比丰富。
儒学对人与万物关系的理解以一体论为中心,故而儒学的知论不同于西方哲学主客对待的知识论。(参见李存山,1990年,第212页)李存山在其贯通易学史源流的《从两仪释太极》一文中对此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阐发。
张载明确提出的天人合一,正是体现了这一实在论思想的典范。二程评价此语谓:唯此语截得上下最分明(《二程集》,第118页)。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也构成了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质所在。因为真正绝对的只有天道。与第二种相关,程朱均主张天理自然、天道自然,如朱熹明确说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二、理学与消极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文化推崇道德,不论是孔子的仁学,还是孟子的义利之辨思想,以及被理学尤为重视的《大学》以修身为本观念,都体现了这一点。
崇德和自知二者一体两面,不过这也是中国哲学未像西方哲学那样有强烈科学精神的原因之一。《论语·为政》载君子不器,《论语·子路》载孔子批评樊迟请学稼学为圃是小人,都体现了这一点。
这三者亦正是贯彻在整个宋明理学中的三个基本思路。以理学所推崇的《周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一语观之,道德如果仅体现在以善恶、是非的观念来看待万物的存在,那么就意味着善的事物是实在的、恶的事物是不实在的,如此则道德恰恰成了否定事物实在性或者判断事物存在是否有意义的工具。
(李存山,2021年a, 第14页)儒家的‘天人之学中,‘知人是中心,‘知天也是为了‘知人,这就是孔子所答‘智者知人对于儒家哲学的重要意义。第二点和第三点有着密切的关联。
仍以张载为例,其思想贡献大致有三:一是否定了以道家思想为根据的有生于无的气论。《庄子·人间世》已乎已乎,临人以德便揭示了积极道德行为会面临的困境,但对这一点,孔子其实早已明确指出。 摘 要: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哲学的实在论与道德论,乃是以气论和仁学为核心的。若善者亲之,不善者远之,则物不与者多矣,安得为天地?(同上,第17页)王阳明也说: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毕竟物无善恶。
而如果说张载的‘先识造化首先强调这个世界是实在的,然后讲这个世界的本质是道德的,那么二程的‘先识仁则首先强调这个世界的本质是道德的,然后讲这个世界是实在的。如《老子》第四十二章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从崇德、成德的角度来看,多所知具有两面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关键在于人心对此是否有自觉。所知者出于利人即善矣,出于害人即不善也。
儒家消极伦理观念包含的对道德化视角的限制,也与此相关。如前所言,儒家强调人类对自我的反思,知人的人指的是类意义上的普遍的人,因此,知人的核心其实就是人之自知。